城市群作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正在肩負著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和“一帶一路”建設主陣地的重大歷史使命,成為全球經濟重心轉移承載的重要擔當。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創琳在《北大金融評論》發表文章指出,全球城市群的發展已經進入21世紀的中國新時代,中國城市群的金融組織格局與中國城市群的空間組織格局完全吻合一致,中國城市群是國家中心城市及區域中心城市的集中地,更是全球金融中心和國家金融中心的集中地,要以金融中心為依托支撐中國城市群的發育發展。
中國城市群的空間組織格局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1個超大或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都市圈(區)或大城市為基本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經濟聯系緊密、空間組織緊湊,并最終實現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集合體。正如德國空間規劃大師Klaus R. Kunzmann 教授所言,城市的未來就是城市群,就是多中心連綿城市區域,具有國際影響意義的城市連綿地帶。當一個特定區域的多個城市之間為化解日益嚴重的城市病,由競爭轉為競合,通過規劃同編、產業同鏈、城鄉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場同體、科技同興、污染同治、生態同建的10大“同城化”過程,實現了區域性產業發展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共6大“一體化”時,可以判斷城市群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群。
城市群作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正在肩負著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和“一帶一路”建設主陣地的重大歷史使命,成為全球經濟重心轉移承載的重要擔當。全球城市群的發展已經進入21世紀的中國新時代。中國城市群是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區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以占全國29.12%的面積,集聚了全國75.2%的總人口和72%的城鎮人口,創造了占全國80.1%的經濟總量和91.2%的財政收入,集中了全國91.2%的外資。從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政策角度出發,推動形成由5大國家級城市群、9大區域性城市群和6大地區性城市群組成的“5+9+6”的中國城市群空間結構新格局,形成“以軸串群、以群托軸”的軸群式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格局。其中,5大國家級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大區域級城市群包括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6大地區性城市群包括晉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
中國城市群的金融組織格局
中國城市群的金融組織格局與中國城市群的空間組織格局完全吻合一致,作為城市群核心區的都市圈是全球及國家金融中心的棲息地。總體來看,中國城市群是國家中心城市及區域中心城市的集中地,更是全球金融中心和國家金融中心的集中地。金融是中國城市群形成發育的血液,金融中心則是輸送血液的心臟,金融要素作為城市群形成發育的關鍵驅動要素和物質流,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城市群的空間配置格局,越是金融體系健全和金融市場高度發育的城市群,越是發育程度越高的城市群。
中國城市群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集聚地,集中了全國100%的全球金融中心,具有明顯的外資吸入效應。2020年4月2日由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報告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分別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其中中國有4座城市并全部集中在城市群內;進入全球金融中心的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青島、天津、南京、大連10座中國內地城市,全部集中在城市群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為全國性證券交易市場所在地,金融市場體系健全,全國性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突出,金融市場規模具有絕對領先優勢;北京是全國性大型金融機構總部集聚中心,擁有17家法人商業銀行和63家法人保險機構(2018年)。深圳擁有18家法人證券公司和18家法人保險機構。
中國城市群是國家金融中心的集聚地,集中了全國100%的國家金融中心,具有強大的內資吸附效應。據第一財經網報道,2020年度按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綜合競爭力排名的31個城市依次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天津、重慶、南京、武漢、鄭州、西安、蘇州、大連、長沙、濟南、青島、廈門、福州、寧波、合肥、沈陽、無錫、南寧、昆明、南昌、哈爾濱、石家莊、烏魯木齊、長春和溫州。這些城市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國金融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7.7%,集聚的法人商業銀行總資產占全國的79.6%,法人保險公司總資產規模占全國的87.2%,法人公募基金管理資產占全國的91.2%,法人證券公司總資產占全國的95.8%。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51.5%、52.3%,單位金融從業人員占全國的48.6%。這31個城市全部集中在不同類型和不同發育程度的城市群內。
中國城市群是全國金融產品的匯聚地,集中了全國約85% 的存款余額,具有強勁的聚財效應。從1980-2016年的36年間,中國城市群的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余額由300.63億元增加到530512.8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75.25%增加到87.47%;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020.9億元增加到1258719.22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由58.76%增加到83.59%(表1),聚財效應越來越顯著;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由54.13元提升到50110.12元,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14倍。
中國城市群的金融集聚具有顯著的空間分異效應。19個城市群區位條件不同,發育程度不同,聚財能力不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最高達20%,其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和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高達22.3%和21.59%(圖1,圖2),其次為京津冀城市群,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和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1.3%和17.2%,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所占比重分別為7.53%和12.1%;長江中游城市群所占比重分別為7.65%和7.78%,成渝城市群所占比重分別為6.46%和7.22%;而寧夏沿黃城市群所占比重最低,分別只有0.38%和0.4%。
……
作者:方創琳,男,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來源:《北大金融評論》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