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十年荏苒。2020年12月12至13日,第10屆中國空間經濟學年會重回中山大學,在美麗的南國廣東廣州成功召開。十年前,空間經濟學國際研討會由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發起,開啟了中國空間經濟學與世界交流的大門。十年后,中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空間格局加速形成,深刻應證著空間經濟學開山鼻祖保羅.克魯格曼對中國的眺望------中國是產業集聚和空間經濟思想的最大最好試驗場。本次大會老中青三代空間經濟學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空間經濟新發展格局”的主題展開討論與交流。
開幕式上,本次大會的承辦方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梁琦教授對在座的來賓及線上參會的所有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楊開忠教授對本次大會致辭。
上午的會議線上線下共八位專家發表主旨演講。湖南師范大學大國經濟研究中心歐陽峣教授作了題為“新發展格局下大國經濟開放空間構建”的報告,歐陽峣教授結合“雙循環”的發展背景,指出中國經濟開放的空間結構演變包括國內空間開發和國外空間開發兩個方面:國內空間開發體現出由點到面的特征,國際空間開發體現出由經濟開發到整體開發的特征。新發展格局下,我國要形成以國內經濟空間為主體、新興國家為延伸、發達國家為開發前沿的的雙循環經濟開放空間。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教授進行了題為“競爭力與碳泄露考量、碳邊境調節、空間生產碎片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的報告。張中祥教授從各國承諾氣候減排以及生產全球化的背景出發,指出氣候減排承諾會導致本國產品競爭力降低以及碳泄漏。同時由于生產空間的碎片化,使得各國碳排放責任的分配復雜化。碳泄漏以國際化石燃料渠道為主,以競爭力渠道為輔,任何防泄漏政策只有能夠減輕化石燃料渠道的泄漏,才能有效地減少全球排放。因此邊界調整政策和基于產出的分配政策的效果有限。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趙偉教授的報告題目為“國家戰略、空間重構與區域選擇:聚焦長三角”,趙偉教授從國家戰略出發,分析了國家戰略決策下的經濟空間重構與區域選擇。趙偉教授指出,疫情之前中國的發展戰略強調區域戰略與國際合作的銜接,旨在建設世界級城市群,而疫情之后,發展戰略調整為構建內外互促,以內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在發展的同時也強調安全。國家發展戰略導致了經濟空間的重構,疫情雖然導致國家發展戰略做出適當調整,但是沒有改變以城市群為引領的經濟空間重構,目前國內城市群發展仍然以沿海沿江五大城市群為引領,以區域性城市群、西部省會城市及中小城市為跟隨,區域競爭的核心由產業競爭擴展至城市競爭,新發展戰略下仍要發揮城市群的引領作用。
在線上,南京大學劉志彪教授、復旦大學陳詩一教授、哈爾濱工業大學唐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倪鵬飛教授四位專家分別作了題為“中國經濟全球化:從客場走向主場”、“經濟收斂與環境失衡——基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研究”、“城市創新與高質量集聚——深圳轉型的實證研究”、“擴散:重視并引導好中國經濟的空間擴散”的主旨報告,同樣聚焦新形勢下我國的經濟走向、區域協調發展與城市轉型及高質量發展等話題。
下午,北京大學劉志教授、南開大學李蘭冰教授、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董春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陳強遠教授同樣與大家相見“云端”,分別從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自然資源空間分布、市場一體化等角度剖析我國當前的空間發展新格局、新方向與新策略,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發展格局的形成。
在下午場的線下分享中,武漢大學楊勇教授從財政支出角度探討城市群規劃的引資效應,楊勇教授認為城市間發展競爭的實質是對資本勞動力等流動要素的競爭,由此會產生三個問題,一是地方政府應該如何競爭,二是城市群發展建設規劃會如何影響地方政府的策略性支出的引資行為,三是城市群建設是否會導致不同層級(類)城市的引資對手與引資策略的反應。通過研究,楊勇教授得出中央政府需要統籌引導城市群剛性財政支出,轄區政府則需要合理利用有偏性財政支出引資策略的政策啟示。
南京財經大學張文武教授討論了房價、戶籍制度與城市生產率的關系,他將住房供給和戶籍制度引入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內,考察要素錯配的機制,發現在住房供給約束條件下,房價差異和戶籍制度導致勞動力市場產生了明顯的要素錯配。房價上漲進一步強化了戶籍制度的壁壘高度,加劇了勞動要素錯配的形成。
浙江工商大學趙婷教授作了題為“Do KIBS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的報告,她指出地理鄰近性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制造企業創新效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地方保護主義造成的國內市場分割對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溢出產生了明顯的“邊界效應”。為了進一步發揮知識密集型企業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一方面要完善制度環境,打破區域貿易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鼓勵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自由市場競爭,鼓勵大中型企業的發展,激發其創新意愿。另一方面,對小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促進小企業向規模化轉型,實現可能的創新活動。
12日晚上,是青年學者的盛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云南大學、暨南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年輕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城市、城市化與增長”、“金融、創新與區域發展”、“產業互動與城市空間”、“區域活動與空間協同”等主題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13日上午的大會主要以線上方式展開。張慶華教授介紹了我國GDP 高速增長背后的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土地市場等要素市場扭曲現象,指出這些扭曲現象會導致福利損失,影響城市規模。
陸銘教授回答了當前新冠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城市密度的內涵的相關問題。他認為要區分群聚意義上的密度和城市平均密度,并指出城市平均密度實際上降低了新冠感染率。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密度的地區存在著較高程度的分工,減少了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概率,降低了新冠感染率;另一方面是因為擁有較高密度的城市地區醫療條件更好,檢測速度更快,更能有效防止疫情傳播。大城市中較高的人口密度是重要的,需要減少城市蔓延,內地中小城市,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達成土地指標與人口流動方向一致。
范劍勇教授利用投入產出系數與地理距離構建了刻畫行業間距離的指標,從新企業選址的角度討論了地理距離、投入產出關系與集聚經濟的衰減效應,發現投入距離或產出距離的增加會減少新企業的數量,隨著距離延長,新企業數量的下降幅度逐漸增加,但下降速度逐漸降低。并對城市群空間范圍內產業布局的協調與規劃、地方政府在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提升鏈的生產規模優勢與效率優勢給出政策啟示。
在國外也通過“線上云端”方式參與會議的日本東北大學曾道志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學Hok-Lin Leung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Mark Partridge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學鄭思齊教授就新冠疫情造成的區域影響差異、空氣污染的隱形社會成本等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空間經濟問題展開討論。
主旨發言結束后,大會主席梁琦教授主持閉幕式。趙偉教授做大會總結,第十一屆中國空間經濟學年會承辦方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軍教授做承辦發言,并進行會標交接。至此,中國空間經濟學2020年會落下帷幕。 (文章來源:空間經濟學
|